新闻资讯
News

从战略高度重视工业设计产业发展

【概要描述】工业设计是工业经济的价值内核,是对工业产品的功能、结构、流程、外观、原型等进行整合优化的创新活动。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创造产品差异化,推进技术市场化,提升产业附加值,优化和再造产业体系。 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全球已有20余个国家将推进工业设计产业化发展纳入国家战略,认为工业设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形成了四类发展驱动路径,分别是:以英国为代表的文化创意驱动路径、以美国为代表的商业市场驱动路径、以德国与日本为代表的高端制造驱动路径和以韩国、北欧为代表的国家政策驱动路径,并助力上述国家占据国际制造分工链条上游的高附加值环节。 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工业设计产业虽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在制造业的品种开发、原型培育、附加值提升以及制造流程优化等方面还存在若干突出问题。 (一)设计体系不完善,专业技术能力不强 一方面,欠缺完备的工业设计技术体系。作为典型的智力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业态,工业设计的知识管理与技能管理在我国制造企业中还处于较低水平,现代工业设计的流程与方法还未在企业的产品研发、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得到广泛运用,导致传统制造企业试图借助设计创新实现转型升级时,往往难以有效培育、开发、整合和应用设计创新要素,消费市场中的设计需求无法有效导入产品的实际开发过程,工业设计总体还处于制造企业产品开发过程的“体外循环”。另一方面,缺少自主设计原型与生活方式模型研究的有效支撑。工业设计通过推进技术市场化、创造产品差异化、提升产品价值含量来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对于自主设计原型与生活方式模型的研发与储备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设计创新的质量与深度。由于我国制造企业尚未广泛触及产品价值内核层面的构建,造成大量企业的工业设计创新长期停留在产品外观样式或服务表现形式等较浅层面,欠缺设计原型与生活方式模型对于产品功能结构与体验方式的深层次研发和创新,致使产品同质化的问题日趋严重。此外,设计领域的行业领军企业与领军人才总体上比较匮乏,我国缺少如苹果、索尼等设计驱动型制造企业以及IBM、甲骨文等提供一体式创新解决方案的品牌服务型企业,也缺少如飞利浦·斯塔克、深泽直人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设计巨匠。 (二)企业应用意识不足 一是大量国内制造企业长期以来形成了“引进——消化”的思维惯性,在产品设计环节产生了严重的模仿与抄袭依赖,工业设计始终未能真正纳入产品研发的成本结构,尤其欠缺在品种开发、原型培育、用户体验、制造流程优化等深层次的研发与筹备,导致设计环节成为仿制和简单改良的温床。二是功能性消费形态下相对单一的技术指标及其营销反馈成为普遍性的产品评价标准,企业管理者并未真正认识到在服务与体验消费形态下设计创新对于提高产品附加值、培育和创造新兴消费市场的重要作用。 (三)市场机制尚不健全 一方面,工业设计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总体上还比较松散,现行的管理与评定办法未能有效遏制设计模仿与抄袭现象。以外观专利为例,尽管近年来我国外观专利年均增长率超过30%,但由于专利条款设置上尚存在大量如仅限定产品造型细节的视觉性雷同数量等相对模糊的规则,使得设计抄袭、品牌模仿等现象因侵权成本过低而成为常态,造成企业的产品设计研发投入难以在市场运行中得到有效的保护与增值,严重削弱了这些企业进行设计创新的积极性,也使得大量与设计体验密切相关的制造业领域往往陷入低质低价的恶性竞争之中。另一方面,工业设计的统计体系尚不成熟,很多地区尚未明确工业设计的统计分类,针对设计从业人员也缺少规范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导致其专业化上升空间严重受限,劳动报酬与相关行业相比处于较低水平,人才流失的现象严重。 (四)政策环境亟待改善 尽管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重视工业设计对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但“技术驱动型制造企业”和“加工驱动型制造企业”仍普遍处于低附加值产品输出的旧有模式,未能找到实施工业设计创新与品牌化发展的有效路径,亟待加强针对设计技术体系与制造体系对接的政策部署。同时,由于工业设计属于工业与文化交叉领域,多头管理的问题比较突出,不同时期、阶段的政策缺乏系统性与连续性。此外,对大量中小微制造企业而言,导入工业设计创新仍需要借助有效的公共服务平台与金融平台来降低研发成本,现有政策体系对此部署不足。

【概要描述】

工业设计是工业经济的价值内核,是对工业产品的功能、结构、流程、外观、原型等进行整合优化的创新活动。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创造产品差异化,推进技术市场化,提升产业附加值,优化和再造产业体系。

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全球已有20余个国家将推进工业设计产业化发展纳入国家战略,认为工业设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形成了四类发展驱动路径,分别是:以英国为代表的文化创意驱动路径、以美国为代表的商业市场驱动路径、以德国与日本为代表的高端制造驱动路径和以韩国、北欧为代表的国家政策驱动路径,并助力上述国家占据国际制造分工链条上游的高附加值环节。

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工业设计产业虽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在制造业的品种开发、原型培育、附加值提升以及制造流程优化等方面还存在若干突出问题。

(一)设计体系不完善,专业技术能力不强

一方面,欠缺完备的工业设计技术体系。作为典型的智力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业态,工业设计的知识管理与技能管理在我国制造企业中还处于较低水平,现代工业设计的流程与方法还未在企业的产品研发、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得到广泛运用,导致传统制造企业试图借助设计创新实现转型升级时,往往难以有效培育、开发、整合和应用设计创新要素,消费市场中的设计需求无法有效导入产品的实际开发过程,工业设计总体还处于制造企业产品开发过程的“体外循环”。另一方面,缺少自主设计原型与生活方式模型研究的有效支撑。工业设计通过推进技术市场化、创造产品差异化、提升产品价值含量来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对于自主设计原型与生活方式模型的研发与储备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设计创新的质量与深度。由于我国制造企业尚未广泛触及产品价值内核层面的构建,造成大量企业的工业设计创新长期停留在产品外观样式或服务表现形式等较浅层面,欠缺设计原型与生活方式模型对于产品功能结构与体验方式的深层次研发和创新,致使产品同质化的问题日趋严重。此外,设计领域的行业领军企业与领军人才总体上比较匮乏,我国缺少如苹果、索尼等设计驱动型制造企业以及IBM、甲骨文等提供一体式创新解决方案的品牌服务型企业,也缺少如飞利浦·斯塔克、深泽直人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设计巨匠。

(二)企业应用意识不足

一是大量国内制造企业长期以来形成了“引进——消化”的思维惯性,在产品设计环节产生了严重的模仿与抄袭依赖,工业设计始终未能真正纳入产品研发的成本结构,尤其欠缺在品种开发、原型培育、用户体验、制造流程优化等深层次的研发与筹备,导致设计环节成为仿制和简单改良的温床。二是功能性消费形态下相对单一的技术指标及其营销反馈成为普遍性的产品评价标准,企业管理者并未真正认识到在服务与体验消费形态下设计创新对于提高产品附加值、培育和创造新兴消费市场的重要作用。

(三)市场机制尚不健全

一方面,工业设计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总体上还比较松散,现行的管理与评定办法未能有效遏制设计模仿与抄袭现象。以外观专利为例,尽管近年来我国外观专利年均增长率超过30%,但由于专利条款设置上尚存在大量如仅限定产品造型细节的视觉性雷同数量等相对模糊的规则,使得设计抄袭、品牌模仿等现象因侵权成本过低而成为常态,造成企业的产品设计研发投入难以在市场运行中得到有效的保护与增值,严重削弱了这些企业进行设计创新的积极性,也使得大量与设计体验密切相关的制造业领域往往陷入低质低价的恶性竞争之中。另一方面,工业设计的统计体系尚不成熟,很多地区尚未明确工业设计的统计分类,针对设计从业人员也缺少规范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导致其专业化上升空间严重受限,劳动报酬与相关行业相比处于较低水平,人才流失的现象严重。

(四)政策环境亟待改善

尽管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重视工业设计对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但“技术驱动型制造企业”和“加工驱动型制造企业”仍普遍处于低附加值产品输出的旧有模式,未能找到实施工业设计创新与品牌化发展的有效路径,亟待加强针对设计技术体系与制造体系对接的政策部署。同时,由于工业设计属于工业与文化交叉领域,多头管理的问题比较突出,不同时期、阶段的政策缺乏系统性与连续性。此外,对大量中小微制造企业而言,导入工业设计创新仍需要借助有效的公共服务平台与金融平台来降低研发成本,现有政策体系对此部署不足。

详情

工业设计是工业经济的价值内核,是对工业产品的功能、结构、流程、外观、原型等进行整合优化的创新活动。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创造产品差异化,推进技术市场化,提升产业附加值,优化和再造产业体系。

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全球已有20余个国家将推进工业设计产业化发展纳入国家战略,认为工业设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形成了四类发展驱动路径,分别是:以英国为代表的文化创意驱动路径、以美国为代表的商业市场驱动路径、以德国与日本为代表的高端制造驱动路径和以韩国、北欧为代表的国家政策驱动路径,并助力上述国家占据国际制造分工链条上游的高附加值环节。

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工业设计产业虽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在制造业的品种开发、原型培育、附加值提升以及制造流程优化等方面还存在若干突出问题。

(一)设计体系不完善,专业技术能力不强

一方面,欠缺完备的工业设计技术体系。作为典型的智力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业态,工业设计的知识管理与技能管理在我国制造企业中还处于较低水平,现代工业设计的流程与方法还未在企业的产品研发、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得到广泛运用,导致传统制造企业试图借助设计创新实现转型升级时,往往难以有效培育、开发、整合和应用设计创新要素,消费市场中的设计需求无法有效导入产品的实际开发过程,工业设计总体还处于制造企业产品开发过程的“体外循环”。另一方面,缺少自主设计原型与生活方式模型研究的有效支撑。工业设计通过推进技术市场化、创造产品差异化、提升产品价值含量来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对于自主设计原型与生活方式模型的研发与储备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设计创新的质量与深度。由于我国制造企业尚未广泛触及产品价值内核层面的构建,造成大量企业的工业设计创新长期停留在产品外观样式或服务表现形式等较浅层面,欠缺设计原型与生活方式模型对于产品功能结构与体验方式的深层次研发和创新,致使产品同质化的问题日趋严重。此外,设计领域的行业领军企业与领军人才总体上比较匮乏,我国缺少如苹果、索尼等设计驱动型制造企业以及IBM、甲骨文等提供一体式创新解决方案的品牌服务型企业,也缺少如飞利浦·斯塔克、深泽直人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设计巨匠。

(二)企业应用意识不足

一是大量国内制造企业长期以来形成了“引进——消化”的思维惯性,在产品设计环节产生了严重的模仿与抄袭依赖,工业设计始终未能真正纳入产品研发的成本结构,尤其欠缺在品种开发、原型培育、用户体验、制造流程优化等深层次的研发与筹备,导致设计环节成为仿制和简单改良的温床。二是功能性消费形态下相对单一的技术指标及其营销反馈成为普遍性的产品评价标准,企业管理者并未真正认识到在服务与体验消费形态下设计创新对于提高产品附加值、培育和创造新兴消费市场的重要作用。

(三)市场机制尚不健全

一方面,工业设计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总体上还比较松散,现行的管理与评定办法未能有效遏制设计模仿与抄袭现象。以外观专利为例,尽管近年来我国外观专利年均增长率超过30%,但由于专利条款设置上尚存在大量如仅限定产品造型细节的视觉性雷同数量等相对模糊的规则,使得设计抄袭、品牌模仿等现象因侵权成本过低而成为常态,造成企业的产品设计研发投入难以在市场运行中得到有效的保护与增值,严重削弱了这些企业进行设计创新的积极性,也使得大量与设计体验密切相关的制造业领域往往陷入低质低价的恶性竞争之中。另一方面,工业设计的统计体系尚不成熟,很多地区尚未明确工业设计的统计分类,针对设计从业人员也缺少规范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导致其专业化上升空间严重受限,劳动报酬与相关行业相比处于较低水平,人才流失的现象严重。

(四)政策环境亟待改善

尽管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重视工业设计对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但“技术驱动型制造企业”和“加工驱动型制造企业”仍普遍处于低附加值产品输出的旧有模式,未能找到实施工业设计创新与品牌化发展的有效路径,亟待加强针对设计技术体系与制造体系对接的政策部署。同时,由于工业设计属于工业与文化交叉领域,多头管理的问题比较突出,不同时期、阶段的政策缺乏系统性与连续性。此外,对大量中小微制造企业而言,导入工业设计创新仍需要借助有效的公共服务平台与金融平台来降低研发成本,现有政策体系对此部署不足。

版权所有  © 2021 广东西尼科技有限公司